眼下,昭通市威信縣以工代賑交通項目建設現場一片火熱景象。從扎西鎮石龍社區李家坡村民忙著攪拌灰漿、支砌堡坎,到羅布鎮羅布社區產業路建成通車后村民的笑顏,再到高田鳳陽村道路硬化項目現場務工群眾的忙碌身影,處處展示著威信縣交通建設領域以工代賑、興業惠民的新氣象。
今年以來,威信縣大力推行交通項目建設以工代賑模式,計劃實施產業路硬化145公里,其中第一批實施總里程為72.257公里,覆蓋了6鄉鎮36個行政村。項目主要建設內容為對原有產業道路進行硬化處理,包括路基整理、混凝土路面澆筑等工程,旨在提升產業路的通行能力和承載能力,為當地特色農產品發展提供交通保障。
在項目推進中,以工代賑模式成為帶動群眾就業增收的關鍵抓手。威信縣交通運輸局提前調研工程需求與群眾就業意愿,明確不同工種的工作內容、技能要求及薪酬標準,優先吸納脫貧戶、監測戶等6類重點群體參與建設。為保障施工質量與人員安全,還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安全管理人員開展6場專項培訓,覆蓋228名務工人員,內容涵蓋路基處理、混凝土澆筑、安全操作規程等,既提升了務工人員技能水平,也為工程順利推進奠定基礎。同時,建立出勤、質量、紀律“三位一體”的考核機制,將考核結果與薪酬直接掛鉤,充分調動了群眾的工作積極性。
為確保項目質量與資金高效使用,威信縣交通運輸局從資金、質量、安全三方面強化管理。資金使用上,設立專門賬戶實行專款專用,嚴禁擠占挪用,定期開展監督檢查,保障財政銜接資金規范透明;工程質量上,組建專項質量監督小組,選派5名工程師全程監督原材料檢驗、施工工藝規范等環節,發現問題立即要求整改,嚴守質量“生命線”;安全生產上,健全管理制度,定期排查施工現場安全隱患,為務工人員配備安全防護用品,通過常態化安全教育培訓提升人員安全意識與自我保護能力。
如今,以工代賑項目初顯多重成效,隨著當地交通條件顯著改善,農產品運輸成本降低30%以上,有效解決了特色農產品“出山難”問題。據統計,項目實施期間預計共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447人,預計發放勞務報酬887.08萬元,通過參與項目建設,群眾不僅獲得了經濟收入,還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為今后的就業創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村“兩委”干部積極參與項目組織協調,不僅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更通過與群眾的密切協作增強了村集體凝聚力,營造了和諧穩定的鄉村氛圍。
(記者:沈迅 通訊員:曾國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