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反復強調要警惕和清除“七個有之”現象,為公司加強黨的建設、深化全面從嚴治黨、規范權力運行提供了根本遵循。“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當前,工程公司正處于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時期,越是任務艱巨繁重,越需要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和忠誠干凈擔當的干部隊伍作保障。“七個有之”作為影響企業政治生態的突出問題,在工程領域常表現為數據失真、利益偏差、圈子壁壘等,稍有疏忽,將影響工程建設的質量和效益。結合規范費用報銷和招標采購專項整治工作實際,深入剖析“七個有之”內涵,切實提升工程建設管理水平、持續優化公司政治生態。
堅定立場,細悟“七個有之”含義
“七個有之”,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無視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一些突出問題,是從無數案例中抽象和總結出來的,具有極強的現實針對性。2021年11月1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在第四部分“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中,再次提到了“七個有之”。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政治上,要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決不允許搞“七個有之”,確保言行一致、令行禁止。
“七個有之”的反復強調,體現了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同時,也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在全面從嚴治黨的新征程上始終保持政治定力,持之以恒堅定破除這七種惡劣作風。“七個有之”直指違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沉疴痼疾,具體內容包括:
(圖源:“共產黨員”微信公眾號)
“七個有之”本質上是理想信念的滑坡、政治立場的動搖、紀律規矩的松弛,不僅是作風問題,更是嚴肅的政治問題,是不良政治文化的典型表現,也是污染政治生態的最大“病根”,如同侵蝕健康肌體的毒瘤,若任其滋生蔓延,必將侵蝕黨的執政根基、嚴重阻礙公司健康發展。
以案為鑒,明辨“七個有之”之害
黨內存在的“七個有之”問題,一針見血揭示了違背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的突出弊病。以某市統計造假、政治生態受損的典型案例為鏡,可以清晰照見扭曲的政績觀、淡薄的法治意識以及監督機制的缺位。案例中,部分干部為追求表面成績而忽視真實情況,嚴重的失職失德行為阻礙了城市的發展,該案例正是“七個有之”中“搞自行其是、陽奉陰違”“搞收買人心”等問題的現實表現,深刻暴露出少數黨員干部政治意識淡薄、紀律底線失守帶來的沉重危害。
在工程建設領域,類似現象也時有發生。個別項目片面追求進度指標,在工程量核算中脫離實際、數據浮夸現象,導致后期資金調配失衡、質量管控失效,不僅延誤工期,更嚴重影響行業形象。正如工程建設中偷工減料會導致“豆腐渣工程”,數據造假則侵蝕著企業發展的根基,看似只背離實事求是原則,實則是滋生隱患的開端;將公權力異化為謀取私績的工具,在工程計量、進度填報、產值呈報等環節“以數謀私”,不僅徹底違背職業操守,更嚴重破壞市場秩序和公平競爭環境,反映出錯誤的權力觀正是萬惡之源;缺乏對黨紀國法的敬畏,明知故犯、頂風違紀,此類行為不僅損害工程管理的嚴肅性,也嚴重透支企業公信力。而監督機制的失效,使得違規行為未能被及時糾治,暴露出制度執行存在漏洞,充分表明紀律意識的缺失,終將侵蝕組織每一寸肌體。
這些問題的根源,在于未能牢固樹立“實事求是”的工作原則,未能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短期與長遠的關系,與一貫倡導的“求真務實”作風不相符合。對于施工企業而言,計量不準、虛報產值、材料造假等行為,猶如埋下成本風險、質量缺陷與審計隱患的“蟻穴”,必將動搖企業生存根基。“貪虛名、招實損”,以不實數據掩蓋真實問題,不僅干擾科學決策、破壞公平環境,最終將制約企業發展、損害公共利益。唯有堅守誠信、真抓實干,方能行穩致遠。
躬身自省,涵養政治生態清風
用“七個有之”檢視自身,全體干部職工必須深刻認識到每一項決策、每一個數據都關乎企業興衰,要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為榜樣,以公心換公信、以實干求實效。在實踐中:一要強化思想引領,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始終把實事求是作為基本遵循,堅決向“七個有之”亮劍。自覺凈化“三圈”,做到“五個必須”,筑牢思想防線。二要壓實責任鏈條,強化制度執行。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將嚴的要求貫穿全過程。絕不允許對公司的工作要求搞“選擇性執行”“象征性落實”“變通性打折”,確保各項工作規范有序推進。
以“真”破“虛”,守牢數據真實的底線。工程數據不僅是進度的反映,更是決策的依據,容不得半點虛假。若為追求“短期政績”,在工程量核算中“拔高湊數”,導致后續資金撥付失衡、質量監管失據、損害企業信譽和發展根基,則得不償失。必須牢固樹立實效導向的工作理念,把心思和精力聚焦攻克技術瓶頸、提升管理質效、保障質量安全、創造實際價值等核心任務上,在工程管理、計量支付、進度管控、質量安全監督等關鍵環節踐行“實事求是”要求,切實做到“一錢一物,皆有憑證;一分一毫,賬實相符”,讓“實”字成為剛硬的底牌。
以“公”破“私”,筑牢規范管理的防線。工程建設領域資金密集、環節眾多,容易滋生不規范行為,要堅決防止公權力異化為謀取私績的工具。重點對招投標、物資采購、設計變更、計量支付、資金撥付、竣工驗收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管,抓好關鍵崗位人員管理,嚴格執行層層審批制度,推動權力規范透明運行。必須確保各項制度落到實處、見到實效,加強監督檢查力度,切實增強制度的約束力,讓每一項工作流程、每一筆資金往來都清晰可查、有據可依,每一份報表都經得起“顯微鏡”和“探照燈”的檢驗。
以“嚴”破“松”,夯實紀律執行的約束。“七個有之”現象的出現,往往源于對細微問題的忽視與縱容。在工程建設中,任何看似微小的違規行為,如一次未經審批的工程變更、一筆超越權限的資金支付等,都可能成為潰堤的起點。“紀律是管黨治黨的‘戒尺’”,必須將紀律建設擺在關鍵位置,把紀律要求貫穿工作全過程。秉持“零容忍”的堅定態度,對工程造假、數據造假等嚴重違紀違法行為必須堅決予以嚴肅處理,絕不心慈手軟,絕不搞“下不為例”“網開一面”。
“七個有之”是警示,更是鏡鑒,深刻認識其危害,堅決防范和破除“七個有之”,既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涵養健康政治文化的內在要求,也是不斷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的重要保障。剖析“七個有之”的種種突出表現,其根源都在于理想信念的動搖。而堅定的政治信仰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時刻磨礪、持續鍛造。全體干部職工都應以“七個有之”為戒,常撣思想塵、常破“心中賊”,做到慎獨慎微慎初。公司要充分發揮制度約束的剛性作用,在規范費用報銷、招標采購等專項整治中進一步筑牢廉潔屏障,切實守護工程建設的政治屬性,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