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曲折的國道248蘭馬線會澤段宛如一條長龍穿梭在烏蒙大山之間,最低海拔695米,最高海拔3100米,2400多米的高差,造就了云南曲靖這條綠美公路最獨特的綠美景觀和人文風貌。駕車行走在這條路上,從熱帶風情到高山草甸,再到雪山風光盡收眼底,讓人們親身領略“一日歷四季”的獨特體驗,“人在車中坐,車在畫中行”逐漸變為現實。
曲靖,位于云南、貴州、廣西三省區交界處,自古以來是內地入滇的重要門戶,素有“滇黔鎖鑰”“云南咽喉”之稱,年平均氣溫為14.5℃。曲靖公路局管養普通國省道1446.861公里,三四級公路730.719公里,占總里程的50.5%。曲靖還是云南省重要的工業基地和工業大市,煤礦企業及運煤車輛對公路沿線環境的影響以及重型車輛對公路的損壞尤為突出。面對氣候、路況以及環境等多重不利因素,曲靖公路局以“敢叫山河換新顏”的擔當和氣魄,走出了一條綠美公路的新路子。
曲靖公路局堅持以“暢安舒綠美”為目標,按照“優質工程、優質服務、綠色人文”的總體思路,圍繞“夯基礎、保安全、補短板、強弱項、明特色、促發展”的主線,在綠美公路建設大考中,交出優異的“曲靖答卷”。
融合聯動“聚合力”畫好共建“同心圓”
曲靖公路局積極探索城市道路與普通國省道“規劃建設協同發展”新模式,在云南省公路局的大力支持下,曲靖市人民政府與云南省公路局簽訂了共同推進曲靖市普通國省道綠美公路建設框架協議,并聯合印發了實施方案。堅持定機制、強融合、齊發力,按照“一縣一特色”“一路一方案”的設計理念,全面統籌、科學規劃、高效實施。
局屬單位與地方人民政府簽訂路地共建合作協議,逐步推動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負責、社會協同、群眾參與”的“共建共護共享”機制,合力推進曲靖市普通國省道綠美公路建設。
系統發力“夯基礎”全力打造“暢安路”
路通民心暢,道順百業興。曲靖公路局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美好出行需求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夯實公路基礎,完善交安設施,打造路暢民安的舒心路。三年來,共投入日常養護瀝青5711噸,日常養護資金12911.6萬元。投入13694.85萬元實施路面養護工程項目212.97公里,投入2268萬元實施災毀恢復重建項目17.08公里,投入780萬元實施災害防治950米,投入8853.67萬元實施公路安全提升工程403.97公里,投入850萬元實施重大安全隱患處治5.97公里,投入3548萬元實施危橋危隧加固改造提升項目7個。
通過日常養護及各類專項工程的實施,2023年底,曲靖公路局管養公路PQI優良路率為91.73%,相比2021年83.65%的優良路率提升了8.08%,管養公路的舒適性和安全性得到顯著提升。
潛心研究“抓育苗”厚植發展“新優勢”
曲靖公路局堅持自主育苗可持續發展的思路,把苗圃基地建設作為綠美公路建設的重要抓手,統籌謀劃,積極盤活資源,充分利用管養國省干線沿線站所、石料廠用地,整合優化公路沿線基層養護基礎設施,重點打造陸良丫巴山、宣威冒天水、花椒,曲靖南海子4個自主育苗基地。苗圃基地配備了智能灌溉系統,通過智能化管控大大提高了苗木的成活率。
全局共有苗圃基地16個,共計163.06畝,育有各類喬灌地被苗木46.31余萬株,逐步實現了育苗品種多元化、育苗全面自主化,公路綠化苗木自給率達到95%以上,為綠美公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實保障,鉚足了綠美公路的發展后勁。
“一縣一特色”繪就綠美公路“新圖景”
曲靖公路局立足各地優勢,在特色化、差異化上下功夫,著力打造“一縣一特色”“一路一風景”的綠美公路新圖景。
“煤城”富源,由“煤”到“美”的華麗蛻變。富源素有“煤城”之稱,國道320線富源小街子至沾益石板井段,是重要的運煤專線,日均交通量8000輛,煤灰給沿線居民生產生活帶來了較大污染,讓沿線居民苦不堪言。曲靖公路局秉持注重生態環保、合理搭配植物品種、突出景觀效果的原則,圍繞“補綠色、增顏色、添景色”的措施,在充分保護原有植被的基礎上,對枯死、缺失的喬木及時進行“補綠”,栽種木春菊、三角梅、紅葉石楠等灌木“增色”,結合各線路自然景觀和人文風貌“添景”,大大改善了富源縣境內國省干線的生態環境。
“我家就住在路邊,運煤的大車特別多,只要車一過,黑灰就冒,我們窗子都不敢開。這幾年來,路邊不僅種了樹還栽了花,路上也干凈了,我們住在路邊再也不灰了,還能聞聞花香呢。”家住國道320線旁的村民肖先生說。
劉師傅跑貨運已經十多年了,談到這條路的變化,他十分感慨:“我們常年跑車,幾年來,這條路一天一小變,一年一大變,不僅路越修越好了,還用綠化打造了一些景觀,我們開車在路上都不再那么單調,心情也跟著變好了。”
“麒沾馬”,走出鄉村振興好“豐”景。“麒沾馬”依托氣候、區位、交通、資源等優勢,堅持把綠美公路建設與鄉村振興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著力將綠美公路打造成為促進鄉村旅游的風景名片,串聯起一條靚麗的鄉村旅游風景線,以綠美公路建設助力鄉村振興。玫瑰花海麒麟升官屯、“老村長”的家鄉沾益紅瓦房、“空心村”變旅居村的馬龍土瓜沖、鳳龍灣旅游小鎮、潦滸古鎮……一個個網紅“打卡地”,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打卡、旅居。麒麟公路分局依托潦滸古鎮,在公路沿線重要節點和路段,將千年陶瓷文化植入公路沿線,用一路花臺景觀小品,串聯一路村鎮街景,讓綠美公路更具文化內涵。
“前幾年,來馬龍鳳龍灣玩的游客,基本都是從高速過來的,走國道的游客很少,所以我們餐館的生意也一般。這幾年,國道路面平整了、干凈了,兩邊還栽種了花卉綠植,來景區的游客更愿意選擇這條舒適、美麗的國道,我們的生意也比之前好了不少,感覺以后的日子更有盼頭了。”G248蘭馬線馬過河段沿線商戶王先生的高興溢于言表。
爨鄉陸良,讓千年爨文化在綠美公路上傳承發展。陸良是爨文化的發祥地,陸良公路分局以爨文化為結合點,根據不同路段的實際情況,有效融入“爨”元素。在爨龍顏碑所在地——G248蘭馬線馬街鎮薛官堡村路段,在彩色沙林路口路段,制定不同方案并精心實施。經過打造,不同形狀的花紋墻“變身”為爨文化墻,彰顯著爨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薛官堡村“綠美鄉村”建設與綠美公路建設齊頭并進。通過“爨”元素的加入,打造出了一條看得見綠、記得住美的通往爨龍顏碑的綠美公路,讓廣大駕乘人員和各地游客更好地了解爨文化,宣傳爨文化,進一步展現“爨鄉福地、同樂陸良”高原魚米之鄉文化底蘊,使綠美公路成為流動的“爨文化”宣傳長廊。
醉美師宗,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師宗,是曲靖市少數民族人口比重最大的縣。師宗公路分局堅持“多彩民俗,路景交融”的理念,找準民族文化結合點,精準發力,把民族文化和民族風情元素融入綠美公路建設設計、施工的每一個環節,將原先一個個急彎打造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熱帶風情的低矮灌木風景帶,在以丘線鳳凰谷景區路段設置小品景觀6個,同時配合地方政府在“三月三”廣場設置民族文化墻及民族文化小品,讓游客及駕乘人員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綠美公路建設把以丘線沿線鳳凰谷國家4A級風景區、菌子山國家4A級風景區等自然景觀串聯起來,通過民族傳統文化節日把外地游客引進來,同時把當地生產的民族工藝品、民族文化運出去,以綠美公路建設推動當地特色民族產業發展,讓群眾享受到實實在在的創建成果。
花海羅平,交旅融合讓路途變旅途。春天的羅平,近百萬畝油菜花競相綻放,宛如給大地披上了一層金色的盛裝。國道324線像一條綿延的“綠色絲帶”在花海中穿行,羅平公路分局依托世界吉尼斯授予的“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園”景觀,在核心景區金雞峰叢沿線,進一步完善路面以及交安設施,并砌筑花池,以紫薇、木春菊等喬木、灌木為妝點,重點打造了金雞峰叢花海景觀大道。景觀大道連續兩年作為羅平花海馬拉松的參賽路段,綠美公路的建設讓每一個目光停留的地方皆是風景,也讓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賽選手體驗別樣的“花在風中搖,人在花中跑”的運動魅力。按照綠美公路服務全域旅游的發展思路,羅平公路分局還打造了長底布依族鄉、魯布革布依風情小鎮、多依河景區旅游路線,綠美公路讓連接景區之間的每一段路途,都變成了讓游客難以忘懷的旅途。
火腿之鄉宣威,綠寶盆變聚寶盆。在火腿之鄉宣威,有1000余戶從事宣威火腿加工經營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通過安全、快捷、綠美的公路網讓宣威火腿聞名國內外,不斷激發公路新動能,有力助推宣威火腿產業發展。在宣威市龍潭鎮三尖地,分局利用國道326線“三改二”改造提升項目,結合新坪村“趕花街”的民俗文化特色,與地方政府共同打造了集停車、餐飲、農副產品出售和休閑于一體的“綠美+”鄉村振興示范點,將龍潭碧榕火腿、豆腐、田間地里辣椒面等推向全國各地。通過公路輻射帶動效應,實現產業因路而興、百姓因路而富,綠寶盆變聚寶盆。同時,分局結合公路行業文化,打造了分水嶺阻擊戰遺址、公雞山觀景臺以及公路路徽景觀小品,“一路一景”公路景觀給群眾出行帶來了全新的綠美體驗。
銅都會澤,著力打造滇銅京運文化廊道。會澤因三千年銅礦的開采、冶煉、鑄造、京運歷史而聞名天下,被稱為“天南銅都”“萬里京運第一城”。會澤公路分局充分挖掘“銅商文化”內涵,將國道248娜姑至會澤段打造成滇銅京運文化廊道。在收費站、“萬里京運第一村”白霧村等重要節點處,通過京運線路圖、銅商文化墻、觀景臺等,巧妙將銅商文化融入綠美公路建設當中,讓公路變身為京運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昔日滇銅萬里京運,今日交通四通八達,如今的滇銅京運文化廊道正以嶄新的姿態迎送著南來北往的人們,讓古老的銅商文化播撒在南北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這條路因為海拔高差大,立體氣候明顯,每個路段都有不同的景觀特色,設置的觀景臺也極大方便了大家,不僅可以歇腳放松,還可以欣賞美麗的風景,我們幾乎每個星期都要在這條路上騎行,已經是我們騎友公認的‘最美騎行路’了。”會澤的騎友趙女士高興地說。會澤還有著“中國夏季草莓之鄉”“軟籽石榴之鄉”的美稱,通達綠美公路網為產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讓家門口的水果遠銷國內外,真正做到綠美一條路,帶動一片產業,造福一方百姓。